2019年11月28日,“物理中的藝術”主題交流會在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老樓C215召開。本次交流會有幸邀請到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(兼職)、青年講師團成員王曉峰副教授。在本次交流會上,王老師進行了科學史和人生價值方面內容的分享。
探索“藝術”,妙趣橫生
王曉峰老師僅用幾個輕松有趣的小故事,就讓相對枯燥的計量制單位變得妙趣橫生,同學們都興致盎然,在活潑愉快的氣氛中了解了相關的物理學知識。王老師以他生動的演講讓我們明白,了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以及知識點背后的故事,不僅能很好地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,也能讓我們認識得更加深刻。
在很多人眼中,科學與藝術似乎處于人類文明的兩個極點,但長期以來科學和人文的割裂,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教育不完整。在王曉峰老師看來,物理作為自然科學中很重要的一門學科,并不是枯燥無味的,其實它和藝術也有很多相通之處。“科學和藝術都講究個性化,很多重大的物理科學研究都與科學家們的個性密不可分。”他告訴我們,在以后的科學研究過程中,不能僅僅拘泥于前人的成就,更要有敢于提出自己想法的決心與勇氣。
接著,王曉峰老師還介紹了著名的邁克爾孫-莫雷實驗,并借該實驗強調了在科學研究中要有注重細節與互相合作的品質。19世紀80年代,人們認為一切電磁波必須借助以太來傳播。邁克耳孫經過多次測量,并沒有在干涉儀上發現以太理論預言的0.04個干涉條紋移動。后來,他與莫雷合作,用更精確的實驗設備(可分辨0.01個條紋移動)證明了條紋沒有發生移動,動搖了經典物理學的根基。
在解釋相片中星芒的形成時,王曉峰老師用生活中手機和單反相機照相的效果舉例,并給我們科普了光的衍射的有關知識。當我們在晚上看遠處的路燈時,能看到許多星芒從燈芯射出,用相機的小光圈拍攝時亦有類似現象,而使用手機照相時通常是沒有星芒的,且當光圈的形狀不同時產生的星芒也不同。因此,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相片中有無星芒,以及星芒的形狀與星芒射線的數目,來判斷是用手機還是單反相機拍照,并進一步推知光圈的特性。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呢?這一切也與光的衍射現象密不可分。
精美饋贈,怦然心動
在交流會進行過程中,王曉峰老師還為同學們精心準備了小禮物——非牛頓流體橡皮和毛絨玩具。看到含有物院特色的橡皮和可愛的毛絨玩具令同學們心動不已。
諄諄教誨,銘記于心
“希望你們年輕的一代,也能像蠟燭為人照明一樣,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,忠誠而腳踏實地地為人類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。”王曉峰老師引用法拉第的話,表達了對同學們的殷切希望與美好祝愿。
“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,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,實現人生的價值。”
“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希望每個物院學子都能擁有自己美好而充實的大學生活,善于發現物理中的“藝術”,把握好新時代的歷史機遇,在未來的道路上譜寫更輝煌的人生篇章!